杏彩体育登录_陈潮先:领潮流之先我的创业之路
来源:杏彩体育官网app东北大学2002届法学学士,在校期间就开始创业,成功创办学生公寓;2002年-2006年进入全球500强富士康科技集团从事管理工作;2006年开始创业,参与并创立过4家电子行业制造工厂,公司致尚科技已经成为精密零部件的制造工厂,员工超过1600人,年产值数亿元,已经进入上市辅导期。
深圳市致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人民币,总投资达5000万元人民币的集研发、生产和销售硬质合金数控刀具、非标刀具、PCD、 MCD钻石刀具以及金刚石磨头等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持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团队以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公司目前有2个生产基地,已拥有澳大利亚安 卡数控工具磨床6台、德国瓦尔特数控刀具磨床4台和瑞士伊瓦格数控工具磨床2台。致尚公司已通过ISO9001、ISO14001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认 证;先进的技术,一流的团队,使得致尚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先进、优质、可靠的产品和技术服务;尤其是在一些特殊要求的项目上,能够高标准地完成客户所需的 定制产品,并且能够做到响应快速、交期灵活。
致尚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汽车、钟表、手机、电子和医疗器械等行业的高精密加工。公司上千个品种、规格、款式的优质产品除供应国内各行业外还出口到北美、德国、韩国、、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致尚公司坚持以诚信为本的理念,致力于不断创新、发展成为“设备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和“服务一流”的现代化企业,以实现 “追求极致、崇尚卓越”的企业宗旨。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和追求,一定能够实现与各企业及整条产业链的互利共赢!
公司聚集了一批刀具行业的精英,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研发团队,引进、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工艺,率先研制出精工铣刀,填补了国内的空白,研发能力处在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高标准、严要求、优品质是我们的质量理念,公司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严格要求从原料进厂到产品销售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坚持以信誉赢得市场,以品质求得发展,坚定不移的贯彻和落实“以品质打造品牌,以服务提升品牌”的品牌战略。
客户要求的就是我们全力打造的,用户满意的是我们始终追求的,公司立足于深圳,面向全球,充分选用区域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最佳性价比产品,与客户结成长期合作伙伴,共同实现企业稳定持续发展。
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服务为核心,立志于精工刀具行业,为客户提供全天侯、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诚信,强调企业与客户、企业与员工、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承诺兑现;强调做人做事讲信用、忠职守、负责人,以诚信赢得对方尊重。
敬业,对工作恪尽职守,对责任勇于承担,对困难百折不饶,从做好本职工作出发,全心全意为精工刀具的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新,敢于突破惯性思维与成规陋习,善用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挑战技术、产品、服务、管理、机制等各个方面的创新空间,永远走在行业的最前列。
超越,不断忘记过去的成功,不断树立新的目标,不断挖掘自身潜能,不断挑战力量极限;不满现状,敢为人先,享受超越自我、超越对手的过程,追求更快、更强、更优。
陈潮先先生不仅事业成功,还热心公益事业。他不仅多年资助特困生、帮助家乡孤寡老人,还于2013年6月,在东北大学捐赠设立“陈潮先励志奖助学金”;2013年7月27日海峡卫视《客家人》采访播出了陈潮先先生的创业事迹。陈潮先先生发展实业的同时,还进军股权投资领域,同样获得了不菲的成绩,其用自有资金投资了很多项目。他用“微天使”的方式,股权投资年轻人创业,2014年设立天使园创业孵化基地,既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还为他们提供免费办公场地。
二十年前,初到东北大学的我还是一名青葱学子,满怀着憧憬与理想。大学四年,学习、社团活动、创业让我多了一份智慧与信念。毕业之后,从创业者走向企业家,慢慢积累起来的是责任、担当。我一直尝试同龄人未做的事,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不断领潮流之先。
二十年后,我已经年近不惑,外在的环境和我个人本身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一份对母校的情怀;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无论在淳朴的北方,还是观念领先的南方,心中始终秉承的是东北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正值东北大学建校95周年,我终于有机会,将我所走过的路、做过的事、总结过的心得体会沉淀下来,融进文字里,希望能给充满的;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师弟师妹们以一点小小的激励和启发。
我出生于福建永定,是一个正宗的客家人。自小不服输的个性,学习自当勤奋刻苦,我顺利考上了当地有名的重点高中永定一中。而几乎和当时所有的男生一样,我爱看武侠,爱读诗,侠义与文艺并存。一进入高中就在文学会任会长,还在高中时期创办了晨风诗社,出版过诗刊,团队的组织能力也在那时打下了基础。
高中时,正值青春年少,我的思维无比活跃,不甘于只是埋头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更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所以我在图书馆海量阅读。看过各种杂志和书籍,最让我感兴趣还属《南风窗》与《商界》两本极具高度和影响力的财经杂志。《南风窗》中的时事评论、社会经济趋势解读和《商界》中的商业领袖自传、商业案例,让我澎湃,不仅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也让我找到了人生努力的方向。这两本杂志,我整整坚持看了五年。
印象最深刻的,是1997年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东南亚,在香港房地产业几近停滞的状态下,李嘉诚采取的经营策略却对危机带来的冲击起到了化解作用。李嘉诚当时采取的策略是:“在开拓业务方面,保持现金储备多余负债,要求收入与支出平衡,甚至要有盈利,我想求得是在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也正是因为他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其财富不降反升。李嘉诚等企业家们在商界叱咤风云的魄力,危机时刻力挽狂澜、绝处逢生的谋略,最终回报社会的高度,令还是高中生的我心生向往。
受这些企业家的影响,我一心想学习经济从事商业,所以高考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果断报考了国际经济法专业,并决定北上读书增长见识、磨练意志。我的高考分数最终超出重点线多分,几乎可以填报南方地区大部分重点大学,但我还是选择了东北大学,因为只有将自己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具有不同的文化和环境中,才有机会在性格与做事方式上有所锻炼,更彻底地走出舒适圈,这也是创业甚至成为企业家必备的素质之一,事实也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年轻的时候不怕吃苦、多锻炼自己,走上社会后会走得更顺。
1998年,我踏进东北大学校门,就被学校的校训吸引了:自强不息,知行合一。这不就是那些杂志上企业家们的人生信条吗?我觉得自己选了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学校。
我是一个很有目标的人,大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增长见识、锻炼动手能力和培养思维方式的场所,所以当大多数同学埋头图书馆或外出游玩的时候,我却在思考怎样在保证学业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接触校内外的新事物、锻炼自己各种实践能力。
因为有目标,所以我上大一就竞选了学校外联部副部长,为学校的各种活动找企业去拉赞助,按说拉赞助是很难的事,但我总是能很顺利的获得企业的认可,第一次活动就为学校的活动赢得统一方便面和联想电脑的赞助。其实我是有方法的,比如去拉联想的赞助之前,我就会想联想的需求是什么,学校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想清楚之后,我先把联想所有的广告语背下来,然后跑去对联想当地的负责人展示自己的计划学校会如何将广告语与学校的活动结合起来做宣传,帮助联想品牌在学生中扩大知名度、促进销售,经过沟通之后联想立刻拍板给了我们一笔不小的赞助费。后来我发现,我先分析对方的需求再想解决方法,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其实叫做用户思维,而我20年前就已经不知不觉在用了。
1998年我大一的时候,中国改革开放红利开始集中释放,传统产业的众多品牌都进入成熟期,互联网创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破土,比如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百度、阿里等,都诞生在1998年的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此外,房地产乘风而起,开始了快速成长期。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整个创业环境开始逐渐火热,经常阅读各种资讯的我也感受到这种热烈的氛围,跃跃欲试。真正让我感到有的,还是在大二时堪称“开拓式”的创业。那年暑假我没回家,我发现学校附近有一个废弃厂房,已经闲置了三四年,我经过时经常感觉这个房子空着很可惜并想:如果我是老板,我会如何去盘活它?很快,我就想到了解决方案:每逢暑期考研人数激增,学生们为了寻求一个安静的环境在外租房的需求不小,学校公告栏经常有求租的信息,为什么不能把厂房造成大学生公寓,租给学生呢?
仅有这样的思路是远远不够的,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宿舍,将脑中的思路不断推演和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逻辑,并用书面语言写成一份商业计划书。在找到厂房老板之后,我阐述了把厂房改造成大学生公寓的想法,并放下豪言“我可以帮你把面积增加一倍”。老板将信将疑,但当他听我说可以将层高非常高的厂房做隔层把两层变四层的设计时,他认为我非常有想法。之后,老板出资改造厂房,建成了一个100多个房间的大学生公寓,我负责推广和管理,公寓一开放极受欢迎,并一步一步建立起公寓的管理制度。直到现在,那个公寓还在沿用我当时制订的管理制度。
如今回顾起来,大学生公寓的想法能够最终落地成功,都是因为当时打通了商业逻辑和流程。如果不是去找厂房老板谈之前就把问题想得足够透彻,老板不可能信任我。同样地,我后来为沈阳招商银行策划引入到学校办卡获得赞助等成功案例,也都是遵循这种商业思维。
大学生公寓的创业尝试让我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经济上的支持,不仅让我能自己负担学费和生活费,不找家里要钱,还有节余可以资助院里的特困生.。在保持学业水平的同时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获得老师的支持和认可,最终再去帮助一些人,让我倍感自豪和欣慰,更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值得的。每一次尝试都让我离目标更近一些。
现在想来,当有一个问题出现时,我的思维习惯是想尽办法去解决问题,一个问题可能会想出很多种解决的方式,这既是我作为福建人从小就在经商智慧的氛围中长大,骨子里所具有的本能,也和母校务实的校风和“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影响不无关系。正是在大学的这四年涉商经历,学校和老师的支持下,我才有机会将平时积累的观点和专业知识付诸实践,拥有了超出我年龄和阅历的见识与思维方式,搭建起了一个“思维脚手架”,让我在看待市场上的风吹草动时,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庖丁解牛一般分析解构,然后分门别类的架构在这个“脚手架”中,重新认知一个事件、一家公司甚至一个行业,这个精神财富伴随着我走出校门,直到现在。
2002年,我大学毕业了,当时我可以进入公检法系统工作,也可以选择进当地的银行,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南下深圳。这个决定就和当初北上念书一样坚定,因为对我来说,深圳是最适合创业的地方,更开放、更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