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彩体育登录
  • 杏彩体育官网app
  • 杏彩体育注册

杏彩体育登录_航天精神薪火相传航天十院勇当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来源:杏彩体育官网app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在距离北京三千里外的贵州省遵义市,一群在黔北大山中为军工事业耕耘了近四十年的航天人激动不已。

  这一历史时刻永远被铭记,作为“神舟五号”等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参与单位的“O六一基地”,承担着电源、继电器、电连接器、特种电机、电爆阀等6大类70个品种的研制任务,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遵义的大山中,有这样一个工厂,在一排排看似平凡的红砖房里,掩藏着一段从“三线军工企业”到航天工业“排头兵”的珍贵历史。任凭时光流转,一代代航天人以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信念和勇气,在漫漫上书写了三线军工薪火相传、砥砺奋进的动人传奇。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不断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宏伟目标持续迈进。

  时间拨回到2017年7月30日这一天,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式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简称“航天十院”)研制生产的武器装备威武雄壮地驶过阅兵台,接受党和人民的庄严检阅。

  细数艰苦奋斗历程,航天十院诞生于历史的选择,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使命,为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964年,党中央在考虑第三个五年计划时,决定把京广线以西、陇海线以南的大三线作为“三线建设”的主要地区,以便建设一个战略大后方。

  经过两次实地勘察,最终,党中央决定在遵义、绥阳、桐梓三县境内的山沟里布置若干个厂。由此,在黔北高原的大娄山脉,一场“靠山、分散、隐蔽”的三线军工企业——“O六一基地”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建设序幕。

  1965年,一群来自的拓荒者怀着满腔的创业,响应党的号召,远离都市和亲人,奔赴黔北高原,在群山深处开山筑路、战天斗地,开启了声势浩大的建设。

  经过五年的奋斗,到了1970年,“O六一基地”正式投产。这一年12月,首批地空导弹完成总装。

  穿越时光的隧道,矗立的厂房、挥舞的铁镐、震天的号子、滚落的汗水……这是航天十院人在艰苦卓绝建设和奋斗中留下的生动剪影,印证了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在回答“中国究竟能不能搞导弹”之问时的决心:“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国三线军工企业普遍出现了任务锐减的趋势,一些企业面临着“找米下锅”的局面。

  “改革开放之初,O六一人开始了融入市场经济、开辟民用产业的曲折探索。”航天江南党委工作部副部长李德文表示,在挑战与机遇面前必须果敢坚毅,此时,不等不靠的航天十院人喊出了第二次创业的口号。

  1983年11月,初冬的黔北,一场关于“冰箱能否上马”的会议在遵义大山深处举行。正当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我们是型号总装厂”“这样是不是不务正业”时,彼时的厂长吴民展用力一拍桌子,无比坚定地说:“干!出了问题,我负责!”

  就这样,以冰箱为典型民品代表,航天十院人利用军工企业技术、设备、人才优势,步入国民经济建设新战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海。探索民用产业以来,先后开发成功300多项民品,有80多种产品投入批量生产,近20种产品远销国外。

  摆脱故步自封,顺势融入发展大局。民品上规模,型号产品上“尖端”,这让航天十院逐步向企业高质量发展迈进。从1984年到1992年,在这短短的八年时间里,航天十院的总产值增长了15倍,达到了13.2亿元。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跨越时期,昔日星罗棋布于中西部地区的“三线企业”,成为推动中国西部工业化的“加速器”。航天十院也成为了推动贵州工业建设的“排头兵”,成为了引领贵州科技创新发展的“火车头”。

  进入“十二五”时期,“O六一基地”换挡提速,驶入发展快车道。2015年1月,原“O六一基地”转型升级为航天十院,标志着贵州航天转型升级迈上了新台阶,迎来跨越发展的新机遇。

  随着时代的发展,航天十院担负的使命也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但练好勇挑重担的“武功”不曾动摇。

  探索民用产业是时代赋予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一篇大文章,也是航天十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战略路径。哪里有资源配置需求,哪里就有企业发展潜在的机会。

  在新理念的引导下,航天十院上下主动作为,多方发力,形成了以高端技术装备、工业基础件及新材料、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发展格局,多项产品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

  在这其中,应急救援装备、大功率液力变速器、核级铸锻件、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装备、精密齿轮、化学电池、微特电机、继电器、电连接器……航天十院诸多品牌享誉业内外。

  每一次阅兵,都凝结着航天十院人的汗水;“神舟”飞天、舱外“行走”、太空之“吻”、“嫦娥”奔月、蟾宫“漫步”……每一次伟大创举中,电池、电机、继电器、电连接器、齿轮、切割器套件等产品都离不开航天十院人的努力。航天十院充分发挥军工技术优势,做强做优民用产业,形成了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三大板块,许多产品在民用产业细分市场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我国航天事业每一次稳步前行的背后,都离不开默默耕耘的航天人。 “航天十院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一方面是靠不断创新,另一方面是靠航天人的信念。”航天十院科技委副主任魏俊华表示。

  2015年9月,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成功发射,并创造“一箭20星”的亚洲纪录。航天十院所属航天天马材料成型部钳焊一班班长姜涛,带领团队承担“长征六号”火箭运输起竖系统和发射台项目中的翻转起竖机构焊接任务。他首次焊接高强度合金钢,经过多次工艺试验,反复验证材料的性能和可靠性,并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生产,最终完成火箭运输起竖系统和发射台项目生产任务,力助“长征六号”成功发射一箭20星。

  “老姜焊接的东西就是好,可以百分百的通过X光探伤。”这是同事们对于姜涛的评价。从一名初中生成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姜涛凭借自己的双手,焊接出一件件精品,实现了一名普通工人的人生梦想。

  姜涛在手工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大型结构件焊接变形及控制方面建树颇多。为了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他总结出一套实用的铝合金焊前清理及焊接工艺参数,编成《铝合金焊接工艺规范》作为航天十院内部教材推广。

  一件事,做到极致便是大师。魏俊华介绍,从为我国第一枚自主研发的导弹及‘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研制生产配套电源开始,梅岭电源为我国‘海、陆、空、天、电’等领域的200多种装备型号研制、生产了1500多种配套电源产品。

  “人们所熟知的‘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及‘嫦娥’探月工程等航天飞行器的‘心脏’均有出自我们梅岭人之手。”魏俊华表示,他们发扬“三线精神、一线理念”,先后攻克锌银蓄电池、锌银贮备电池、热电池、锂亚硫酰氯电池、锂离子电池、高压氢镍电池等多项特种化学电源关键技术。

  如今,年轻的航天人总是会听到这些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导弹总体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孙澄冒着生命危险驾驶发射车,驶向导弹试验场;罹患癌症的林泉电机厂研究室主任李世安为了完成导弹实验,隐瞒病情走向戈壁荒漠,在试验成功后却倒下了;导弹控制系统专家赵玉才夫妻俩在导弹系统研制攻关的岁月里,痛失了自己年幼的女儿……这是航天十院的人所熟知的“三线精神”,在继承中弘扬,在创新中发展。

  有这样一群从未干过汽车的航天人,为了承担汽车驾驶室零件制造拼了命。11月出差到温度降到了10°的贵阳试模具,在油毛毡搭建的爱停电会透风的工棚里,有电干没电守,冻病了一半;有人被弹起的工件划伤鼻子鲜血直流,送到医院45分钟后又出现在机床旁……就这样,他们提前三天交出了试制的15台汽车驾驶室。

  一位95后新入职员工不能理解:“这样对吗?不应该安全第一?”。然而,正是几代航天十院人在长期奋斗中,铸就了航天十院昔日的辉煌,并正引领者航天十院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航天十院营业收入从104.63亿元升至160.29亿元,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11.20%;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年15.69万元/人增至每年27.24万元/人,价值创造能力不断增强,年均增速达14.19%。

  航天十院科技委蔡景元表示,下一步,航天十院将把握“两个重点”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关键技术不断突破,通过追踪国际先进水平技术,不断加强技术储备;二是产业化水平提升,保持民用产品智能制造竞争优势。

  这一路上风雨兼程,再回首已过万水千山。从“O六一基地”到“航天十院”,中国航天壮丽征程中的每一步,都描绘着一张崭新的蓝图,都有着航天十院人集智攻关、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身影。

  眺望前方的奋进路,航天十院已逐步发展成为综合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并朝着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航天技术企业集团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人民网北京6月11日电(孙阳)近年来,国内设计咨询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积极参与境外工程设计咨询项目,带动技术、标准、装备和管理“走出去”,成为对外投资合作新亮点。当前,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订,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加快,对外设计咨询行业迎来新的机遇。…

  人民网北京6月11日电(记者乔雪峰)记者从华北空管局获悉,2021年端午小长假期间,首都、大兴两机场计划进出港航班共计5370架次。其中,首都机场计划进出港航班3000架次,日均进出港航班1000架次,大兴机场计划进出港航班2370架次,日均进出港航班790架次。…

返回产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