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彩体育登录
  • 杏彩体育官网app
  • 杏彩体育注册

杏彩体育登录_西山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杏彩体育官网app

  报告期内,公司始终坚持“微创手术工具整体方案提供者”的战略定位开展业务线的布局及扩展,积极应对经济环境变化及医疗器械行业监管趋势,充分发挥在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产品质量、渠道营销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产品迭代和品牌推广,提高研发与营销体系灵活性、推进运营流程精细化与内部控制规范化,开展企业文化和人才梯队建设,持续提升产品市场的认可度,打造公司核心竞争优势。

  2023年初国内诊疗逐步恢复,与我司产品相关的手术量稳步上升,同时手术动力装置耗材一次性化使用习惯逐步养成,微创手术普及带来的工具需求增大以及国家进口替代政策等多重因素推动公司销售收入持续增长。

  整体来看,2023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及净利润均取得稳定增长。一方面,随着微创手术手术量及应用的提升带来的手术动力装置的普及应用,以及其刀头的一次性耗材化使用,手术动力装置板块保持稳定快速增长,仍是营收的主要构成来源。另一方面,公司内窥镜系统及能量手术设备等新产品逐渐产生市场效应,成为新的增长点。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068.92万元,同比增长37.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734.41万元,同比增长55.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9,247.56万元,同比增长40.40%。

  2023年公司因股权激励确认的股份支付费用总额为529.18万元,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影响为529.18万元。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影响后,2023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263.59万元。

  持续高额的研发投入力度是保障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公司一直以来重视产品和工艺的研发投入,将研发作为公司整体战略的核心。2023年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21%,发生研发费用4,650.39万元,同比增长55.30%。2021-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占营业收入的13.45%、11.42%和12.89%,公司研发费用的投入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为保持中长期核心竞争力,公司将继续在研发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公司始终坚持以自主研发创新的发展战略,重视研发体系建设。报告期内提交专利申请241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报告期内获批授权专利214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新增医疗器械注册证9项,为公司在后续的发展及竞争中储备了优势。

  公司内部构建了一套保持技术创新的机制。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公司采用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和前瞻性预判相结合的研发模式,坚持以用户为中心进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公司已建立完善及快速的售后服务机制,迅速对临床反馈作出回应。同时,市场部人员通过医院拜访、学术研讨、市场调研及与经销商的紧密合作,第一时间搜集掌握行业动态信息,并反馈至研发部,从而设计出紧贴市场发展趋势及临床应用需求的产品。二是立足自主创新,坚持开放合作。公司拥有一支立足于创新的研发团队,并与多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依托多个科研平台,汇聚了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产业伙伴、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建立了“产-学-研-医”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以合作项目为纽带,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不断加深在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临床应用、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合作,为公司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三是重视内部人才培养。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人才教育培训机制,并在各产品线内部建立了具有针对性的专业产品知识培训体系,确保公司整体研发能力处于较高水平。此外,公司非常重视引导员工进行自主学习,明确各职位的任职资格,详细规定了晋升职级所需的知识储备、技术水平与工作成果,从而激励员工不断提升其专业胜任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大力推进模具化、自动化生产,不断优化核心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制造中心持续向轻量化、智能化转型,一方面,通过工艺路线升级,有序推进降本目标,稳步提升产品毛利;另一方面,成立专项小组实施精益化生产项目、上线智能工厂管理系统,改善优化瓶颈工序、减少过程浪费,加快生产过程周转率,提升生产管理能力。

  公司的主要产品覆盖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报告期内,公司严格遵守《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各项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经营活动,持续推行安全管理流程,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加强生产现场监督,确保在采购、验收、贮存、销售、运输、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均采取了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杜绝质量风险。

  公司深耕手术动力装置20余年,依托丰富的产品矩阵、独立可控的供应链及成熟稳定的生产工艺,有效满足了医生和患者的需求。同时,公司是行业内少数布局微创手术工具多领域的企业之一,依托现有手术动力装置的渠道资源和用户认可,充分发挥公司产品高性价比的特点和售后服务优势,快速打开了内窥镜系统及能量手术设备市场,实现从微创手术单一治疗产品解决方案到治疗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转变。通过不断完善新产品的核心技术、改进现有产品的技术方案,不断拓展应用领域,提升品牌知名度,满足全球市场对高品质、专业化、多样化的产品需求,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微创手术工具整体方案提供者。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宗旨,持续加大内窥镜系统及能量手术设备的市场推广力度,针对性地对营销队伍进行培训与建设,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展会、学术会议、培训班等活动,使公司内窥镜系统及能量手术设备快速地被终端用户熟悉了解,最终促成公司新品的入院。报告期内,公司内窥镜系统及能量手术设备销售收入4,890.95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3.56%,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891.97%,预计未来将成为公司业务的新增长点,助力营收及利润的持续、稳步增长。

  存量市场方面,公司把握疫情后终端手术需求的复苏机遇,巩固在已覆盖医院中的品牌地位,借助已入院整机持续推动耗材上量,同时利用公司产品的特色功能和进口替代的政策支持,抢占了部分进口品牌的市场。增量市场方面,公司结合全国各地的入院情况,聚焦差异化市场营销策略,引进具有优质渠道资源和成熟营销体系的经销商进行合作,通过专项培训使其迅速了解公司品牌资源及产品优势,从而直接形成对地区重点医院的增量销售。

  人才是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加大投入引进研发、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一方面在团队建设、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引进营销生产力、精益研发、产品竞争力等对核心人员进行培训赋能,不断促进公司员工综合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和完善职工持股平台的管理,并深入推进薪酬与激励体系改革、建立职位职级多通道发展机制等多项工作举措和激励办法来凝聚鼓励员工。同时,加强与国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行业专家的合作交流,通过产学研医机制持续为公司发展战略赋能。

  在报告期内,公司在应用系统、基础架构和信息安全方面多管齐下、齐抓共建。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公司在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端分别完成了PLM系统、MES系统和CRM系统建设,并陆续启动ERP系统升级切换、HR人力资源系统升级,初步实现研产销及综合职能业务的数字化、一体化;基础架构方面,建设了高效可用的硬件资源架构体系和网络架构体系,为业务系统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信息安全方面,通过完善网络攻击防御、终端监管防护、加密技术等策略和手段构建起多重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在外防攻击、内防泄密、数据灾备等方面,保障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安全性。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外科手术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微创手术工具整体方案提供者”为战略定位,主要产品包括手术动力装置、内窥镜系统、能量手术设备等。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9项、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52项,境内发明专利94项,牵头起草了7项国家医药行业标准。

  公司手术动力装置产品覆盖了神经外科、耳鼻喉科、骨科、乳腺外科等多个临床科室,产品型号规格全面多样,能够满足相应临床科室的绝大部分手术需要。公司研制的乳房病灶旋切式活检系统是国产品牌中首个获得境内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实现产业化的产品;公司创新发明的刚性弯折高速无级变向传动及万向调节技术有效提升了脊柱微创手术磨削的范围和便利性;公司研制的悬浮式护鞘摆锯技术大幅提升了骨科手术操作的稳定性和组织锯切的精准性。

  依托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公司产品已销售至近4,000家终端医院,形成了良好的用户基础和品牌知名度。

  公司现有内窥镜系统产品主要应用于神经外科、耳鼻喉科、骨科、普外科等临床科室,通过不同类型的硬性内窥镜,配合公司的手术动力装置和能量手术设备,能够开展多种微创手术,满足临床中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公司的超高清内窥镜摄像系统具备完整自研影像链,拥有从光学视镜→光源系统→摄像系统的全线自主设计研发和生产能力;产品能够实现4K/-10bit全范围输出,达到国内自研内窥镜前列技术水准,术野影像清晰、色彩自然不论在检查还是术中都能帮助医师对病症进行更加准确的判断;通过灵活的产品配置方案,为不同科室、不同术式提供多层级临床应用方案,全方位满足终端需求。

  通过持续创新和研发,公司已自主掌握了能量手术设备相关的核心技术,推出了超声骨组织手术设备、等离子手术设备、高频手术设备等一系列能量手术设备,应用于骨科、耳鼻喉科、普外科等临床科室。公司推出的能量手术设备、手术动力装置和内窥镜系统产品在手术过程中能更好的协同,形成整体解决方案,使得医生能在微创手术中能够更系统、准确、高效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和产品自主研发,拥有一支专业、稳定的研发团队。公司的研发项目源于对临床需求的密切跟踪和分析、对行业和市场发展趋势的研判、以及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洞察。

  公司设立采供部负责原材料的采购工作。采供部通过市场化询价并结合技术标准要求,从供货质量、交货速度、服务等不同维度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合格供方名录》。除定期进行供应商综合评价外,公司不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确保供应商的生产过程符合公司要求。生产物料由生产管理部根据生产计划生成物料需求计划后传递至采供部,采供部在此基础上结合采购周期、价格因素等制定并实施采购计划;研发物料由研发中心根据研发计划确定采购需求。

  采供部按照采购物资技术标准在《合格供方名录》中选择合格供应商进行询价、议价,经内部审批后,签订采购合同;对于部分研发新增物料,当前合格供方中没有此类物料的,前期由研发中心进行市场选择和试用,待转产时根据情况再确认该供应商是否纳入合格供方。采购的生产物料和研发物料由质量控制部人员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后入库。

  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与保持安全库存相结合的生产模式。生产管理部根据往年产能利用情况和当年销售计划制定年度生产计划,再根据客户订单的型号和数量分解为月度生产计划,通过采供部、机加部、各生产车间、工艺技术部、质量控制部等部门的整体协作保证高效和高质量生产。各生产车间根据下发的生产计划进行领料和加工生产,产成品经检验合格后入库。公司以自主生产为主,出于成本控制、生产效率等因素考虑,将部分非核心工序委托外协厂商完成。公司外协加工涉及的主要工序包括:机加工、精雕、电路板贴片、激光切割等,不涉及公司关键生产工艺。对于技术方案、图纸等信息,公司与外协厂商签订保密协议,未经公司同意或授权,外协厂商不得向第三方透露。外协厂商均为公司审批的合格供方,具有合法资质;公司不定期到外协厂商现场进行审核,确保外协厂商各个生产环节合法合规。

  公司主要产品的销售模式包括经销、直销和配送。报告期内,公司的销售模式始终以经销为主;直销和配送模式为辅,占比很低。报告期内,公司产品以内销为主,存在少量外销的情形。

  报告期内境内销售采取买断式经销模式。公司从企业资质、历史经营业绩、市场开拓能力、学术推广水平、区域优势和渠道资源等多方面调查,在全国各区域筛选合适的经销商签订经销协议:

  (1)大部分经销商按需提出采购意向,并根据经销协议约定向公司支付预付款。公司收到预付款后按照合同约定向客户交付商品,取得客户签收确认后,公司据此确认销售收入。

  (2)为提高公司竞争力、增强代理商合作粘性、吸引优质代理商,2023年公司结合其他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情况,优化了公司代理商合作模式。针对部分前期合作情况良好或企业资源丰富、业务发展潜力大同时坏账风险较小的代理商给予应收账款账期政策。

  经销商按需提出采购意向,公司将产品销售给经销商后,经销商与医院洽谈销售、物流发货、使用跟踪和信息收集反馈,公司对经销商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和培训。

  外销主要采用买断式经销模式。公司在各国筛选合适的经销商签订经销协议,通过境外经销商的区域优势和渠道资源开拓海外市场,由境外经销商负责公司产品在其销售国的市场推广、渠道建设和终端医院销售。境外销售的终端客户应用支持、定期巡检、现场维护保养、产品故障排除、信息收集与反馈等服务由境外经销商负责,公司定期组织对境外经销商开展产品和服务培训,并提供业务指导。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属于“C35专用设备制造业”中的“C358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公司属于“4.2生物医学工程产业”中的“4.2.1先进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

  公司所处行业大类为医疗器械行业,细分市场为微创手术工具行业。微创手术利用高精尖的图像系统及微形器械将传统手术操作造成的创伤降低到最小程度,减轻病人的痛苦、术后恢复更快、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开放式手术将转向微创手术,显著提高了医生实施手术的准确率和安全性,引领外科手术的主流发展方向。

  在全球人口基数扩大、老龄化程度提高,以及人类健康保健意识不断增强等多方因素推动下,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3版)》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5,528亿美元,同比增长5.90%。EvauateMedTech《WordPreview2018,Outookto2024》预测显示,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5,945亿美元,2020-2024年间复合增长率为4.76%。

  相较于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及医疗消费需求水平不断提高,在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快速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推动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2022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9,830亿元,同比增长10.35%,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和我国GDP增速;预计至2023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

  医疗器械行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得到了国家的重点发展和大力支持,为了促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特别是国产医疗器械快速、健康发展,国家颁布了《创新医疗002173)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在技术创新、国产替代、融资政策等方面提供了扶持和保障,使高端医疗器械的进口替代进程进一步加速,激发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内在创新动力300152)。与此同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与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推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市场的普及。总体而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有望在政策及市场的推动下快速发展。

  手术动力装置主要用于外科手术特别是微创外科手术中对骨组织、软组织的切除、磨削、刨削、锯切、铣切、修整等,作为外科手术的重要设备,手术动力装置能够提供手术所需的动力和控制,减轻医生工作强度,实现手术精确操作。

  我国手术动力装置行业,尤其是高端市场,长期被外资品牌占据,外资品牌技术积累深厚,产品研发和加工制造能力均代表了行业领先水平。随着国内技术和制造方面的不断追赶,加之进口替代政策的推动,目前已经出现了以公司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其产品性能已经能够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在部分方面甚至实现了创新和超越。

  目前,国内手术动力装置耗材大多为重复性使用,由于刀具设计精密且结构复杂,因此刀具复用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使用后组织残留难以清洁,存在消毒不彻底导致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二是刀具多次复用后在锋利度、灵活度等方面存在性能下降甚至失效的风险,从而导致手术效率降低、手术时间延长、病人疼痛加重、治疗效果不及预期;此外,由于多次复用后性能下降,术者容易本能地加大操作力度,极易引发操作失控,造成刀具伤害患者的医疗事故;三是刀具消毒需要数十分钟时间,影响手术周转效率,同时术后大量细致复杂的刀头清洗、消毒、保养程序,给医护人员增加了更多的工作负担,消耗了医院更多的人力物力成本。

  相比之下,刀具的一次性使用能够克服上述缺点,降低患者的交叉感染风险、医生的手术风险和医院的保养负担。经过多年的应用实践、学术推广和市场培育,医生和患者使用习惯已经开始发生转变,一次性刀具在临床治疗中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近年来,多地医保局及卫健委已逐步将各类手术动力装置的一次性刀具纳入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中,推动了耗材一次性化的进程。

  根据公开数据测算,预计2025年国内手术动力装置整机市场规模将达到5.86亿元、耗材市场规模将达到54.88亿元。

  医用内窥镜,是一种集光学、工程学、精密仪器、现代电子、数学、软件等技术于一体的多学科系统。内镜诊疗作为主流的微创治疗手段之一,已经广泛应用于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外科等多个领域。

  医用内窥镜按成像原理可分为光学医用内窥镜和电子医用内窥镜。从产品结构来看,医用内窥镜又分为硬性医用内窥镜和软性医用内窥镜。公司现有内窥镜产品主要为硬管内窥镜,包括腹腔镜、宫腔镜、关节镜等。医生可以利用各类型硬性内窥镜完成各种类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疾病探查、病灶切除、狭窄扩张、止血缝合、碎石取石等检查和治疗。

  近年来,内镜手术和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内镜市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也带动了对内镜器械耗材的需求不断提升。EvauateMedTech《WordPreview2018,Outookto2024》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内镜器械的销售额为185亿美元,占全球医疗器械销售额的4.6%,为世界第七大医疗器械领域。预计至2024年,全球内镜器械的销售额会达到28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3%,高于全球医疗器械复合增长率。

  能量外科是指外科医生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利用各种能量设备对组织进行切割、分离、止血及实现其他各类功能的外科学分支。能量手术设备是指上述手术过程中使用到的、发射能量的仪器,如高频、、微波等。随着现代外科朝着微创化、损伤小、恢复快的方向发展,更多的能量形式包括射频、超声、等离子、激光等被广泛地用于外科手术中,使难度较大的手术变得简单高效、安全可靠。

  从利用能量角度,不同输出频率、不同能量类型的能量外科器械具备截然不同、相互不可替代的产品特点和临床效果,其中高频电刀当属临床应用历史最久的能量外科器械,其输出频率通常在200kHz到3.3MHz之间,可以广泛应用于腹腔、消化道、头颈等外科手术中,起到快速切割、小血管凝闭的作用。等离子刀的输出频率则低于高频电刀,一般输出频率在100kHz,可以实现精细切割、组织消融,保护周围组织,与高频电刀相互补充,主要应用于耳鼻喉、运动医学、脊柱外科、泌尿外科。超声刀作为另一种能量形式,相比以上几种电能量器械,在高效、精准切割的同时凝闭更粗的血管,常用于胸腔、腹腔手术。超声骨刀则是将超声刀的基本原理应用于硬组织切割,在脊柱和口腔手术中实现精细安全的骨组织切割。

  公司坚持“内窥镜+手术动力装置+能量手术设备”的产品规划,通过不断完善新产品的核心技术、改进现有产品的技术方案,有序推进公司生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拓展应用领域,提升品牌知名度,满足全球市场对高品质、专业化、多样化的产品需求,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微创手术工具整体方案提供者”。

  公司是国内开展手术动力装置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先行企业之一,研制的手术动力装置成功打破了进口垄断,是为数不多的已获得CE认证并实现出口的国产产品。公司产品覆盖了神经外科、耳鼻喉科、骨科、乳腺外科等多个临床科室,产品型号规格全面多样,能够满足相应临床科室的绝大部分手术需要;公司研制的乳房病灶旋切式活检系统是国产品牌中首个获得境内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实现产业化的产品;公司创新发明的刚性弯折高速无级变向传动及万向调节技术有效提升了脊柱微创手术磨削的范围和便利性;公司研制的悬浮式护鞘摆锯技术大幅提升了骨科手术操作的稳定性和组织锯切的精准性。公司自创立以来始终坚持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产品转化和工程实现,创新发明的各项技术有效保障了临床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终端入院方面,结合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医院及专科声誉排行榜》(2020年),公司手术动力装置产品已进入其综合排名全国前50名医院中的39家,占比为78%,主要竞争对手均为知名外资品牌,体现了公司在手术动力装置领域的领先地位和良好口碑。

  公司手术动力装置产品与行业主要竞争对手产品相比,总体性能参数和技术水平较为接近,在部分产品设计和功能特性上具有比较优势。公司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坚持研发创新,在手术动力装置领域拥有较为全面的技术积累,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技术路线。公司已经自主掌握了手术动力装置的硬件制造能力和软件集成能力,在精密零部件加工、新型材料应用、耐高温低速大扭矩电机、刀具设计及刃口加工等方面形成了核心优势。公司主要产品性能与国外一流品牌无实质性差别,已经能够媲美行业领先水平,并且在部分功能设计上已实现进一步优化,体现出公司较强的产品竞争力。

  同时,公司内窥镜板块业务致力于将光学成像与医学临床的前沿应用趋势相结合,研究发展高性能多功能的内窥镜产品。经过多年的自主研发和积累,公司基于“精密光机设计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两大主线技术的发展路径,掌握了光学系统设计、光学加工、精密机械设计及装配、ISP图像处理技术、FPGA算法实现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从而为各科室临床应用领域提供优质且具有开创性的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公司实现了上述核心技术从研发到量产落地的完备产业链,为核心光学元器件的自主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公司致力于丰富微创手术工具产品矩阵,已取得超声骨组织手术设备、等离子手术设备、高频手术设备等产品注册证,掌握了高频输出功率自适应控制技术、等离子信号采样保持与能量控制自适应技术等核心技术,并持续进行创新和拓展,力求打造更多安全、可靠、高性能的能量手术设备,与手术动力装置、内窥镜系统产品共同组合,更好地满足医生在微创手术中的临床需求。

  2018年7月,著名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陈孝平院士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1世纪的外科技术有两个主要方向,其中一个便是微创外科。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治疗的最终目标为无创伤方法代替有创伤方法,小创伤代替大创伤。微创手术利用高精尖的图像系统及微形器械将传统手术操作造成的创伤降低到最小程度,减轻病人的痛苦、术后恢复更快、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外科理念更新和各种新技术融合的推动下,外科手术正朝着微创化方向迅猛发展。

  高清、超高清内窥镜摄像与显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医生能在可视环境下完成大部分外科手术的操作,促进微创技术在各科室得到广泛的临床实践。同时,新一代3D内窥镜的应用使内窥镜下的精细解剖、功能保留成为可能,并推动普通外科朝着“外科微创化、微创功能化、手术精准化”的方向发展。此外,以超声、射频电波、等离子体为代表的各种新一代能量平台的应用,使内窥镜下各类手术的解剖、游离与止血操作更加游刃有余,丰富的微创手术解决方案应运而生。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新的手术器械也将带来新的临床应用,更多的开放式手术将转向微创手术,显著提高了医生实施手术的准确率和安全性,引领外科手术的主流发展方向。

  国内手术动力装置耗材大多为重复性使用,由于刀具设计精密且结构复杂,因此刀具复用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使用后组织残留难以清洁,存在消毒不彻底导致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二是刀具多次复用后在锋利度、灵活度等方面存在性能下降甚至失效的风险,从而导致手术效率降低、手术时间延长、病人疼痛加重、治疗效果不及预期;此外,由于多次复用后性能下降,术者容易本能地加大操作力度,极易引发操作失控,造成刀具伤害患者的医疗事故;三是刀具消毒需要数十分钟时间,影响手术周转效率,同时术后大量细致复杂的刀头清洗、消毒、保养程序,给繁忙劳累的医护人员增加了更多的工作负担,消耗了医院更多的人力物力成本。

  相比之下,刀具的一次性使用能够克服上述缺点,降低患者的交叉感染风险、医生的手术风险和医院的保养负担。经过多年的应用实践、学术推广和市场培育,医生和患者使用习惯已经开始发生转变,一次性刀具在临床治疗中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近年来,多地医保局及卫健委已逐步将各类手术动力装置的一次性刀具纳入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中,推动了耗材一次性化的进程。

  随着耗材一次性化使用的渗透,产品需求量持续增加,刀具规模化生产的基础逐渐形成,整个行业产能也将不断扩大,推动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在保障患者安全和疗效的基础上,实现医院、患者、企业与社会多方共赢,促进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近几年,国家针对医疗器械行业推出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从2015年的“鼓励国产”到2016年的“优先国产”,再到2017年的“限制进口,采购国产”,在国产化方面对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行业规模的不断增长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催生出一批优秀的国产医疗器械制造商,包括公司生产的手术动力装置在内的部分医疗器械已具备和进口品牌同台竞争甚至超越进口品牌的能力,而国产医疗器械相对于进口品牌更具有价格优势,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医疗成本。因此近几年在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医疗器械进口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我国医疗仪器及器械数据,2020年我国医疗仪器及器械进口增速1.52%,显著低于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进口替代趋势明显。

  在国家政策向国产设备倾斜的大背景下,手术动力装置作为微创手术不可或缺的产品,其进口替代趋势势如破竹,将会是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促进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做出部署。在DRGs政策框架下,器械和耗材将变为治疗的成本端,医院更有动力使用质量合格、价格便宜的国产产品。另外,随着全国医保体系覆盖人群的增加,缴费额度和报销额度较低的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激增,短期增加医保收入同时,远期医保压力加剧,城市医院医保控费现象愈加普遍,未来具有高性价比和本土服务优势的优质国产医疗器械有望承担起城镇居民医保覆盖需求。

  医保体系改革在提供医疗器械产品进入医保付费病种、扩大临床使用渗透率的同时,也倒逼行业整合,有益于业内经营规模较大、医工体系成熟、研发实力强劲、渠道布局广泛的国内厂商,使其有更多精力投入在创新器械产品的开发及使用上,加快国内医疗器械产品的创新升级。

  自成立以来,公司坚持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注重产品质量,经过二十多年的研发探索和实践积累,公司掌握了丰富的产品设计和生产经验,主要产品的技术性能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保护,发明专利新增授权26项,发明专利新增申请24项;实用新型专利新增授权168项,新增申请202项;外观设计专利新增授权20项,新增申请15项;软件著作权新增获证4项,新增申请7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9项、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52项,拥有境内专利1,128项,其中有效发明专利94项、有效实用新型专利740项、有效外观设计专利294项。

  为保持技术先进性,丰富公司产品,进一步打造微创手术整体解决方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加大了在内窥镜和能量手术设备方向的研发投入,在增加研发人员的同时加大了临床试验和检测等方面的投入。

  公司自成立以来致力于手术动力装置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不断升级技术提升产品的性能和安全性,保证公司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领先于国内同类产品。

  公司对标全球第一梯队品牌进行技术布局,目前已建立医用微电机及传动技术、刀具设计制造技术、识别与控制技术、乳腺活检技术等技术板块,覆盖了公司产品设计和生产的关键节点。公司创新发明的“刚性弯折高速无级变向传动及万向调节”技术,通过对刀头结构的精密设计,使得变向磨钻头可在狭窄通道内对侧向或反向部位的骨组织进行打磨且承受较大径向力后不产生变形,扩大了磨削空间、提高了磨削效率。公司自主研发的悬浮式护鞘摆锯能够实现骨组织的精准锯切和锯切时对肌肉、韧带、髌腱等软组织的保护,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显著提升,对不带护鞘的骨锯片形成了全面超越。公司的乳腺活检技术能实现对病灶部位进行精准切割,避免误伤周边正常组织,同时将窗口信息和刃口位置实时显示在显示屏上,便于医生更直观、准确地开展手术;此外,公司通过软硬件的创新设计,实现了对管路负压状态、真空桶液面高度、刀具插入状态的实时监测与控制,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便利性;该技术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对实现进口替代具有重大意义。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国内发明专利94项,是我国《电动骨组织手术设备》等7项国家医药行业标准的第一起草单位,在细分领域专业度高。同时,公司成立了重庆市医疗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动力手术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微创手术设备工业设计中心等科研平台,不断驱动公司在行业内取得突破,保持较强的技术领先优势。

  公司具有手术动力装置领域超过二十年的产品研发经验,在一些基础性、理论性较强的技术环节联优联强,利用强大的技术检索能力,对跨界成熟技术进行移植应用,从而快速突破研发瓶颈,掌握手术动力装置的核心技术。公司研发团队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工程转化能力,能够在开发新产品时,以兼具成本和效率的方式在材料、工艺和结构设计上提供多种选择。与国际品牌产品相对标准化的特点相比,公司紧贴中国本土市场的需求,不断改进现有产品,推出不同型号及规格的产品,以适应各种外科手术术式、病历特征及医生使用习惯,为终端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及便利。根据国家药监局的产品注册检索,公司是国内手术动力装置领域中持有注册证数量及种类最多的本土企业,体现出公司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成功研发并取得等离子手术设备、高频手术设备、超声骨组织手术设备、4K内窥镜摄像系统等新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展现了较强的产品创新能力,是国内少数覆盖多个微创手术器械细分领域的本土企业之一。

  公司通过整合学术研究、市场渠道、产品教培等内外部资源,建立了完善的售前服务网络和管理体系,通过顾问式服务,让每一位用户更加快捷、全面地了解、体验和学习公司产品,并及时收集用户的体验反馈和改进建议,同时为用户的特殊需求提供实现支持,全方位提升了客户粘性。

  公司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专职服务工程师,覆盖了全国各个省、市和地区,并持续加强对经销商的培训,协同建立了全方位、全时段、全过程的售后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贴身的产品使用培训、临床技术支持、定期巡检、维护保养、故障排除等一系列服务,从而更加快速、高效地解决终端医院用户的需求和问题,进一步增强了用户的信赖。

  以质量为根本的服务宗旨,快速、高效、低成本的服务保障是公司与同类进口企业竞争的主要优势之一。

  由于医疗器械的复杂性以及其涉及人身安全的特殊性,因此要求开发人员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大量的技术积累。公司核心技术团队长期致力于手术器械的开发工作,对技术研发体系、行业发展趋势和创新成果商业化有长期、深入、全面的理解,从而保证了公司产品不仅具有技术上的领先优势,而且能够符合市场需求。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郭毅军是多项国家医药行业标准第一起草人,牵头完成20余项国家级和重庆市级的科研和产业化项目。公司研发人员中90%以上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多数员工具备复合型专业技术背景。公司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历练和培养的过程,稳定的核心技术团队是公司发展的主要优势之一。

  在临床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方面,2012年,公司牵头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邮电大学组成项目组,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性能颅脑手术动力装置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项目;2018年,公司联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撑喉镜管腔内自进化、口腔种植专用手术机器人研发及评价改进研究”项目。此外,公司还与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邮电大学等机构合作承担了多个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合作课题涵盖关节刨削手术动力装置、乳房活检与旋切系统、超声吸引刀系统等多种微创手术器械。

  在技术培训和应用示范方面,公司与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联合在江苏省妇幼保健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28家医院创建了乳腺微创旋切培训中心;与中国医师协会合作针对神经外科产品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打造了国内首个微创手术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中心;与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针对脊柱微创手术在浙江杭州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设立了培训基地;与中华医学会共同召开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年会和全国鼻科年会。同时,公司与天津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等知名三甲医院合作开展了多期培训班及实操训练营,向医院、医生和患者展示最先进的临床应用成果。

  除此之外,公司积极与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建立联系并开展对话。公司聘请了多所权威医院的专家教授为公司现有产品迭代的临床验证和评价进行指导、为临床应用(适应证)的拓展提供建议、并协助临床培训教材的制作等;同时为公司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临床资料和指导,并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通过业内专家对临床知识的交流分享、对产品研发升级提供的专业意见和必要协助,公司能够推出最贴近临床需求的产品,从而扩大市场销售和终端医院的覆盖率。

  2019年,公司成为首家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中国官方赞助商和供货商。未来公司将继续通过技术研究、项目合作等形式同国内外领先的机构和杰出的学术带头人构建长期、深入的战略合作关系。

  在手术器械领域,不同品牌产品的操作方法和用户体验差异较大,往往需要对临床医生进行较长时间的推广、培训才能实现品牌替代,替代过程难度相对较大。尽管公司产品已基本能与进口品牌现有产品在功能及性能上媲美,但若进口品牌推出新产品或替代产品实现跨越式更新换代,而公司不具备相关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则可能出现公司销售增速放缓、市场份额被逐渐侵蚀的情况。近年来,随着终端医院需求的提升和国内制造水平的进步,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也开始陆续推出同类产品,品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若公司不能在变革的市场环境中准确把握行业竞争格局,无法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和渠道建设中保持优势,将面临市场份额和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

  一方面,医疗器械行业对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的要求较高,公司需持续进行产品升级或推出新产品,以保持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由于新产品研发缺少可借鉴的成熟经验,因此存在投资大、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等特点。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公司可能出现由于研发管线较多导致研发投入过高,从而造成资金紧张、中止研发项目等风险,同时,可能出现研发进程及结果不及预期、市场环境变化导致研发技术路线出现偏差及新产品上市申请未获批准等风险。

  另一方面,内窥镜系统及能量手术设备作为公司未来两个重要的业务板块,均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在内窥镜领域,已有奥林巴斯、卡尔史托斯、澳华内镜、海泰新光等企业深耕多年,在能量手术设备领域,强生、美敦力、施乐辉、江苏邦士、北京速迈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后入者要想打入现有稳定成熟的竞争格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公司可能存在相关领域新产品上市后不能得到市场认可、未能满足临床应用需求等风险,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现阶段及未来短期内业务增长预计主要来源于一次性耗材产品。虽然手术动力装置一次性耗材相较重复性耗材具有诸多临床优势,但一次性耗材的推广使用受到临床认知、收费政策、医保报销、行业内企业推广力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同时,手术动力装置产品的终端医院渗透率提升亦受到临床医生对手术动力装置产品的认可、新手术术式的接受度、临床收费、医保报销等因素影响。在医保控费、耗占比管控趋严的背景下,未来若一次性耗材的市场推广遇阻,一次性化进程和市场渗透率不及预期,市场规模增速放缓甚至下降,则可能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我国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制度。公司生产和销售的主要产品属于国家二类、三类医疗器械,在技术标准、注册检验、注册申请、注册审批等环节受到严格的监控,新产品取得注册证的周期较长,从而存在新产品上市日期晚于预期的风险。此外,如果公司发生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相关规定的情况,可能存在医疗器械注册证被行业主管部门撤销或不予续期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的主要产品属于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直接深入或接触组织进行诊断和治疗,在影响手术效果的同时,更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属于国家重点监管的领域。随着未来经营规模的扩大,如果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不能适应业务发展,或质量控制措施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将可能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或导致医疗事故,从而使公司面临法律诉讼和经济索赔,影响公司的品牌和声誉,甚至使公司失去市场准入许可,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2023年下半年,为提升综合市场竞争力、增强经销商合作粘性、吸引潜在经销商,公司优化了结算模式,对部分优质经销商进行授信。报告期末应收账款账面余额5,565.49万元,未来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应收账款余额可能进一步增加,若经销商未来经营情况或与公司的合作关系恶化、公司信用管理措施不能有效实施,可能出现经销商延期付款,甚至违约情形,将发生应收账款难以收回和坏账损失增加的风险,并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产生不利影响。

  2016年6月,国家卫计委等九部委联合印发《2016年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在综合医改试点省和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耗材采购中实行两票制,即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2018年3月,国家卫计委等六部委共同印发《关于巩固破除以药补医成果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通知》,进一步提出“实行高值医用耗材分类集中采购,逐步推行高值医用耗材购销两票制”。公司主要产品中的一次性使用乳房旋切活检针已在福建省、陕西省及广西省实行了医用耗材两票制,如果医用耗材“两票制”未来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将对公司的销售流通环节产生重大影响,若公司不能及时应对,将对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2019年7月,医用耗材治理的全国纲领性文件《关于印发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的通知》发布,提出“按照带量采购、量价挂钩、促进市场竞争等原则探索高值医用耗材分类集中采购”,并要求国家医保局“鼓励医疗机构联合开展带量谈判采购,积极探索跨省联盟采购”,由此拉开了高值耗材带量采购的序幕。2020年3月,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坚持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全面实行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截至本年度末,公司手术动力装置及内窥镜系统尚未纳入国家或各省市集中带量采购名单,能量手术设备中一次性使用双极射频手术刀头已中选国家组织骨科脊柱类耗材集中带量采购(GH-HD2022-1)、一次性使用等离子手术电极已中选安徽省一次性射频、等离子刀头等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AHYYCG-2023-01)。随着带量采购政策的推动,未来公司产品被纳入执行带量采购的范围可能继续扩大。如果公司不能适应带量采购政策的要求,会导致因无法预判竞争对手竞价策略而产生的落标风险;同时,公司产品存在中标后销售价格大幅下降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医疗器械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国家行业政策的支持与鼓励;另一方面,医疗器械行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及安全,受到国家药监局等主管部门的严格监管,因此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受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及战略规划的影响较大。2023年下半年,国家卫健委等10个部门联合部署,开展了医药领域问题集中整治工作,从飞行检查、专项整治、日常监督、智能监控、社会监督五个维度做实常态化监管,在此背景下,整个行业体系的调整和营销环境的净化势在必行,缺乏核心竞争力和经营不合规的企业将难以为续。

  未来国家还将继续推动医疗器械在创新、注册、生产、流通、监管等环节的制度改革。如果公司不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所处行业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医疗器械产业政策的综合影响,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行业政策变化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6,068.9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52%;营业总成本10,932.0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59%;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费用化)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45.93%、6.81%、55.3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734.4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后净利润9,247.56万元,同比增长40.40%。

  由于外资品牌进入国内市场较早,具备较强的技术和资金实力,积累了较好的用户基础,因此目前高端市场主要被外资品牌占领。随着国内技术和制造方面的不断追赶,加之进口替代政策的推动,目前已经出现了以公司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其产品性能已经能够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在部分方面甚至实现了创新和超越。

  手术动力装置行业国产化率持续提升。近几年,国家针对医疗器械行业推出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从2015年的“鼓励国产”到2016年的“优先国产”,再到2017年的“限制进口,采购国产”,在国产化方面对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行业规模的不断增长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催生出一批优秀的国产医疗器械制造商,包括公司生产的手术动力装置在内的部分医疗器械已具备和进口品牌同台竞争甚至超越进口品牌的能力,而国产医疗器械相对于进口品牌更具有价格优势,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医疗成本。

  一次性耗材使用有望逐步替代重复性耗材。一次性耗材在临床外科手术中具有更安全、更精准的优势,目前在国外市场一次性耗材的使用远高于重复性耗材,但目前国内由于医生使用习惯、医疗服务收费目录等因素影响,我国的一次性耗材使用比例仍然较低,未来随着企业的不断学术推广以及医疗收费目录的工作不断推进,国内手术动力装置行业一次性耗材替代重复性耗材的趋势较为明显。

  内窥镜下的微创诊疗是现代医学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普外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骨科、妇科等科室不可或缺的诊断和手术设备,也是完成消化系统肿瘤早筛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应用于外科手术的硬镜还是应用于诊断筛查的软镜,都具有明确的临床价值。内窥镜是全球医疗器械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品类型之一,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正处于初期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医用内窥镜行业规模逐步增长,但市场份额仍以进口品牌为主。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国产替代政策的实施,国内品牌的占有率有明显上升,国产替代空间广阔。据弗诺斯特沙利文2023年《内窥镜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医用内窥镜2021年市场规模为248亿元,国产化率仅为6.9%,到2025年我国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90亿元,国产化率有望增加至18.3%。

  能量外科器械是指外科医生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利用各种能量设备对组织进行切割、分离、止血及实现其他各类功能的外科学分支。随着外科学专业分科逐渐细化,适合各类外科专业的能量外科设备品类越来越丰富。针对外科医生在不同手术中的不同需求,几乎所有情形都有专门设计的能量外科设备予以应对。现阶段射频、超声、等离子、激光等越来越多能量形式正被广泛地用于微创外科手术中。能量外科器械的发展改变了外科手术中传统的组织切割与止血方式,催生了庞大的能量外科器械市场。在医保控费持续深入、集中采购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国产能量外科器械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是以国家大力支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为契机,以研发创新为驱动,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产品质量为根本,准确把握新一轮的产业变革趋势,积极推进医疗器械的智能制造,在行业标准和专利技术的护航下,健全研发投入和临床应用机制,充分发挥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优质的质量保证等优势,聚焦手术动力装置、内窥镜系统及能量手术设备三大板块,拓展应用领域,提升品牌知名度,满足全球市场对高品质、专业化、多样化的产品需求,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微创手术工具整体方案提供者。

  2024年,公司坚持“微创手术工具整体方案提供者”的战略定位,充分利用“内窥镜+手术动力装置+能量手术设备”方案规划和创新技术对临床疗效的价值,发挥竞争优势。一方面,对手术动力装置、等离子、射频等“设备+耗材”类产品,持续推进设备的普及应用和耗材的一次性化使用。同时,进一步拓展内窥镜及能量手术设备等产品的空间,产生市场效应。此外,公司大力加强产品境外认证及注册工作,加快外销渠道建设,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业务。

  (1)“手术动力系统产业化项目”将充分利用公司自主研发和“产、学、研、医”合作模式下形成的核心技术,提升产品性能、丰富产品种类、扩大公司产能,同时通过生产线自动化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得公司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2)“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将新建实验室及办公场地,购置先进检测设备、实验设备,引进高端技术人才,优化研发团队人员结构,提升公司研发能力。通过改善研发工作环境、引进高端研发人才、配置先进研发设备,进一步扩展手术动力装置应用科室,开发内窥镜系统及能量手术设备等新产品,推动公司向微创手术工具整体方案提供者的战略定位发展。

  (3)“营销服务网络升级项目”通过营销网络的建设,铺设相关的网点、引入相关的营销人才,进一步加深对国内市场的布局,同时通过学术会议等推广活动以及专业服务和临床培训等扩大公司的市场影响力及品牌知名度。

  (4)“信息化建设项目”将对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和完善,通过改进ERP系统、CRM顾客关系管理系统,新增MES生产管理系统、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QMS质量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形成智能制造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提升公司管理和运营效率。

  多年来,公司以每年超过收入10%的研发费用投入产品研发和创新,缩短了与国外厂商的技术差距,为未来发展进行了较为丰富的产品和技术储备。

  公司深耕微创手术工具领域,已成功取得了乳房病灶旋切式活检系统、4K内窥镜摄像系统、双极射频刀头、等离子体手术系统、高频手术系统、超声骨刀系统等新产品注册证,涵盖手术动力装置、内窥镜系统和能量手术设备三大领域。与此同时,公司持续对现有各科室手术动力装置进行升级换代,显著提高了临床性能及操作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此外,公司超声切割止血刀系统等产品已进入注册取证阶段,整体产业化前景良好。公司是行业内少数布局微创手术工具多领域的企业之一,自主掌握从研发设计到生产组装的全产业链技术,在量产成熟产品的同时,保持对下一代产品及新领域产品的开发,从而不断推陈出新,驱动公司业务稳定发展。

  公司计划在现有研发能力的基础上,搭建能够满足公司长期研发要求的研发中心,提升公司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新产品的研发效率。研发中心项目建成启用后,公司将充分利用先进的硬件条件、合理运用研发资金,提高研发转化能力,进一步丰富、优化公司的产品管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品质、适用性强的微创手术器械产品。

  公司持续加强全链条生产能力建设,通过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扎实技术功底,打通了多项核心的自制工艺路线。公司整体生产制造工艺自主可控,同时持续大力推动产线自动化、模具化生产,不断优化核心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一方面,公司活检针、颅骨钻头、刨刀等产品的重要工序实施了自动化,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另一方面,随着模具化生产在活检针、刨刀头、颅骨钻头等耗材上的应用,快速提升产能和节省成本。

  公司严格按照医疗器械法规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开展生产经营,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严控原材料采购和产品生产过程,全方位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公司持续加强国内营销渠道建设并优化营销网络布局,经销商数量及终端医院数量均保持上升,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市场认可,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随着营销服务网络升级项目的实施,公司营销网络的覆盖范围、辐射层级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各类产品推广、临床培训和学术会议将全方位提升公司品牌竞争力,促进下游市场培育。与此同时,营销网点还将承担起部分区域配送职能,有利于公司快速响应经销商和终端医疗机构的需求,为患者及时提供所需产品。

  境外方面,公司当前处于较早期阶段,目前已完成部分国家的铺垫工作,截至2023年12月31日已在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布局了经销网络。公司将持续完成国际必要的认证及落地注册工作,寻找合适的专业代理商,以及寻求和国际医疗器械巨头合作,通过强强联合提升拓展效率,海外市场预计将取得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公司注重营销和售后服务工作,建立了自有营销和服务团队,积极开展学术推广和参与医生技能成长培训活动,为用户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障。凭借高质量的产品和全面的服务保障,公司产品在业内获得了广泛认可,逐步形成品牌效应,在越来越多的医院中实现了对国外竞品的替代,成为了临床手术的主力产品。

  公司持续进行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通过专业化的人才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为公司的发展创新提供根本保证。同时,公司不断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建立具有行业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并通过股权激励等形式增强员工凝聚力及稳定性。

  公司将继续实施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战略,在现有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柔性组织和以项目管理为主导方向的营销体系,以适应行业和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公司将进一步建立规范、专业的培训体系,加强员工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与公司共同持续健康发展。

返回产品中心